四課三傳
大六壬的基本推導方式包括四課的確定及三傳的效應傳導。關於四課,《大六壬指南》中講:“天干陽也,幹上得者曰日,幹上陽神為第一課,乃陽中之陽也;地支陰也,支上得者曰辰,支上陽神為第三課,乃陰中之陽也;幹上陰神為第二課,乃陽中之陰也;支上陰神為第四課,乃陰中之陰也。夫月將加時則無極而太極也;加時而有天盤動而生陽,地盤靜而生陰,乃太極生兩儀也。至於干支分而四課布,非兩儀生四象乎!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透過四課取三傳的方法,有課經九宗門。九宗門實為天星之氣下行路過北斗處的分化,北斗七星實際為九星(北斗開陽為雙星,再加上北極星,合為九星),而九星之氣對下行之天氣有不同之影響,因而壬課以九宗門應之。而取初傳之法無外以動處為本,事物發展於矛盾最激化處,而動者為機,即為矛盾最激化處。九宗門分別對此動機進行分類而應,以擬事物變化之氣數強弱。
科學認識
大六壬中的內涵都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中演變,格局形式上的不同,日、月、星、辰變化產生的與固定盤相對應的活動盤不同,天盤、地盤運轉就是大六壬的精靈再現,並由此而產生事物變化根性場源。任何事物的變化帶動產生的能量組合形式不同,一定的條件關係到事物內涵根本屬性在天盤、地盤的運作狀態下的具體表現。
大六壬四課三傳預測方法
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可以知道,日月五星構成的太陽系是相對於北極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所以古人認為天之氣從北極下注,經由北極星和北斗七星氣路劃分為九,即為九宗門;氣繼續下行流佈十二宮,即為十二天將,也就是十二貴神;再分別由各宮之神去直接發生作用,即十二月將,也就是十二支;十二支作用於地,便有了天地盤之間的生剋制化以及德合鬼墓刑衝破害等關係;而日月五星是影響這些作用關係的時間空間因素。四課揭示的是事物本質內在的聯絡性,相關係統化的理論產生四課上神的具體效應作用,由此而判斷事物的內在基因素質場能的因果關係,發生多向關聯作用並在一定基礎上產生形式上的外在改變力,達到分解事物之間的矛盾所在。四課的確定多重性決定了三傳的推導受其形式上的制約而產生與之密切關聯作用的決定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運動力源泉,形式上的格局演變並不改變三傳的內涵表達能力,構築的人性場屬在三傳的神性作用下改變人的動向發展趨勢,運用天人合一的規律在固有形式上引導著人類的靈性按照同源全息理論觀點的條件制約改變人本能的場源親和性。
六壬一類的書籍,在隋志、唐志中己頗有記錄,至鄭樵《通志》所載六壬書目並八十二部,計一百九十一卷、明焦雄的《國史經籍志》所列多至八十二家。清代編修《古今圖書整合》,於六壬主要收《大六壬類聚》,編修《四庫全書》,於六壬唯取《六壬大全》,但官書之外,清代新的六壬著述仍有很多。迄於民國,大六壬的研究與著述相續不絕。歷史上精於六壬者,或在壬學上有重要譜述與研究成果者,不僅有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活動家,還有著名的學者和自然科學家。如《通志》所列、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便撰有《六壬明鑑連珠歌》和《六壬髓徑》。又如宋代自然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明代王肯堂的《鬱岡齋筆塵》、明代茅之儀的《武備志》均有六壬內容的研究與闡述。
通過奇門遁甲,透視你的人生問題,指導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 奇門十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