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排盤

黃石公素書註釋彙編-奇門遁甲

有網友在網上提問有關於奇門遁甲的問題,下面易德軒小編針對這個問題為你提供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石公素書註釋彙編

漢 黃石公 著      宋 張商英 注

明 程天榮 校      清 王 氏 箋

黃石公素書原序

宋 張商英序

《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漢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傳之者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餘竊嘗評之︰“‘天人之道,未嘗不相為 用,古之聖賢皆盡心焉。堯欽若昊天,舜齊七政,禹敘九疇,傅說陳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設天地四時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陰陽。孔子欲無言,老聃建之以常無有。’《陰符經》曰:‘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道至於此,則鬼神變化,皆不逃吾之術,而況於刑名度數之間者歟!’”

黃石公,秦之隱君子也。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文、傅說、周公、孔、老,亦無以出此矣。

然則,黃石公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以此《書》授子房。而子房者,豈能盡知其《書》哉!凡子房之所以為子房者,僅能用其一二耳。

《書》曰︰‘陰計外洩者敗。’子房用之, 嘗勸高帝王韓信矣;《書》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書》曰:‘決策於不仁者險。’子房用之,嘗勸高帝罷封六國矣;《書》曰:‘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惠帝矣;《書》曰:‘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書》曰:‘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矣。

嗟乎!遺粕棄滓,猶足以亡秦、項而帝沛公,況純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漢以來,章句文詞之學熾,而知道之士極少。如諸葛亮、王猛、房喬、裴度等輩,雖號為一時賢相,至於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彷彿。此《書》所以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

離有離無之謂‘道’,非有非無之謂‘神’,有而無之之謂‘聖’,無而有之之謂‘賢’。非此四者,雖口誦此《書》,亦不能身行之矣。

黃石公素書註釋彙編-奇門遁甲
宋 張商英天覺序

黃石公素書

原始章第一

注曰:【道不可以無始。】

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者,人之所蹈(蹈猶走路也),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之間)。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纖)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故知道鮮矣!)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注曰:【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

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

求(至)於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聖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於君主,孝於父母,誠信於朋友,是人之德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曰:【仁之為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

慈慧惻隱,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親於天下,而天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鱉鹹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注曰:【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立功立事,義之斷也。】

王氏曰:‘量寬容眾,志廣安人;棄金玉如糞土,愛賢善如思親;常行謙下恭敬之心,是義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賞,多人見之,也學行好;有罪歹人刑罰懲治,多人看見,不敢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舉動不出乎規矩),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注曰︰【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

言、動、視、聽,造次必於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親,必當進退;承應內外,尊卑須要謙讓。恭敬侍奉之禮,晝夜勿怠,可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注曰:【老子曰:“夫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者,散也。道散而為德,德散而為仁;仁散而為義,義散而為禮。五者未嘗不相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

老子言其體,故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黃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無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注曰:【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國昌盛,盡心而行;君若無道,不聽良言,其國衰敗,可以退隱閒居。若貪愛名祿,不知進退,必遭禍於身也。

能審理、亂之勢,行藏必以其道,若達去、就之理,進退必有其時。參詳國家盛衰模樣,君若聖明,肯聽良言,雖無賢輔,其國可治;君不聖明,不納良言,儔遠賢能,其國難理。見可治,則就其國,竭立而行;若難理,則退其位,隱身閒居。有見識賢人,要省理、亂道理、去、就動靜。’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注曰:【道猶舟也,時猶水也;有舟楫之利而無江河以行之,亦莫見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聖明,不能進諫、直言,其國衰敗。事不能行其政,隱身閒居,躲避衰亂之亡;抱養道德,以待興盛之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師王佐);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注曰:【養之有素,及時而動;機不容發,豈容擬議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時。若遇其時,言聽事從;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時,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聖德之君,言聽事從,身居相位,名香萬古,此乃時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臨時而動,遇機會而行。輔佐明君,必施恩佈德;理治國事,當以恤軍、愛民;其功足高,同於前代賢臣。

不遇明君,隱跡埋名,守分閒居;若是強行諫諍,必傷其身。’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注曰:【道高則名垂於後而重矣。】

王氏曰:‘識時務、曉進退,遠保全身,好名傳於後世。’

正道章第二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謂之正;人行之履,謂之道。此章之內,顯明英俊、豪傑,明事順理,各盡其道,所行忠、孝、義的道理。’

德足以懷遠。

注曰︰【懷者,中心悅而誠服之謂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無事;以德治國,遠近鹹服。聖德明君,賢能良相,修德行政,禮賢愛士,屈已於人,好名散於四方,豪傑若聞如此賢義,自然歸集。此是德行齊足,威聲伏遠道理。’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注曰:【有行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矣。

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誠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

有得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心。一異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門別戶。

賞不先於身,利不厚於巳;喜樂共用,患難相恤。如漢先主結義於桃園,立功名於三國;唐太宗集義於太原,成事於隋末,此是義足以得眾道理。】

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際,非智不決。】

王氏曰:‘古之成敗,無才智,不能通曉今時得失;不聰明,難以分辨是非。才智齊足,必能通曉時務;聰明廣覽,可以詳辨興衰。若能參審古今成敗之事,便有鑑其得失。

天運日月,照耀於晝夜之中,無所不明;人聰耳目,聽鑑於聲色之勢,無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鏡高懸,一般人之善惡,自然照見。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惡,別辨賢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聰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於心,仁義行之於外。但凡動靜其間,若有威儀,是形端表正之禮。人若見之,動靜安詳,行止威儀,自然心生恭敬之禮,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鑑察自己之善惡,智可以詳決他人之嫌疑。聰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曉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時分卻近前,行必惹禍患怪怨,其間管領勾當,身必不安。若識嫌疑,便識進退,自然身無禍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注曰:【孔子為委吏乘田之職是也。】

王氏曰:‘誠信,君子之本;守己,養德之源。若有關係機密重事,用人其間,選揀身能志誠,語能忠信,共與會約;至於患難之時,必不悔約、失信。

掌法從其公正,不偏於事;主財守其廉潔,不私於利。肯立紀綱,遵行法度,財物不貪愛。惜行止,有志氣,必知羞恥;此等之人,掌管錢糧,豈有虛廢?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賢人。’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注曰:【迫於利害之際而確然守義者,此不回也。(臨難毋苟免)】

王氏曰:‘設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職,勿擇幹辦之易難,必索盡心向前辦。不該管幹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聰明,強攙覽而行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誤了自己上名爵、職位必不失廢。

避患求安,生無賢易之名;居危不便,死盡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盡心行政;遇患難之際,竭力亡身,寧守仁義而死也,有忠義清名;避仁義而求生,雖存其命,不以為美。故曰: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臨患難效力盡忠,遇危險心無二志,身榮名顯。快活時分,同共受用;事急、國危,卻不救濟,此是忘恩背義之人,君子賢人不肯背義忘恩。如李密與唐兵陣敗,傷身墜馬倒於澗下,將士皆散,唯王伯當一人在側,唐將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當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寧死不受降。恐矢射所傷其主,伏身於李密之上,後被唐兵亂射,君臣疊屍,死於澗中。忠臣義士,患難相同;臨危遇難,而不苟免。王伯當忠義之名,自唐傳於今世。’

見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於居攝,召公則有所嫌也。孔子不嫌於見南子,子路則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注曰:【俊者,峻於人也;豪者,高於人;傑者,桀於人。有德、有信、有義、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

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

至於傑,則才行足以名之矣。然,傑勝於豪,豪勝於俊也。】

王氏曰:‘名顯於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榮於家,得之不義者,必損其身。事雖利己,理上不順,勿得強行。財雖榮身,違礙法度,不可貪愛。賢善君子,順理行義,仗義儔財,必不肯貪愛小利也。

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傑也。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傑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後昏主,危難嫌疑莫過於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傑,真人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訪問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內,謂明賢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職,立綱紀、法度、道理。’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淨,本無繫累;嗜慾所牽,捨己逐物。】

王氏曰:‘遠聲色,無患於巳;縱驕奢,必傷其身。虛華所好,可以斷除;貪愛生欲,可以禁絕,若不斷除色慾,恐蔽塞自己。聰明人被虛名、欲色所染汙,必不能正心、潔巳;若除所好,心清志廣;絕色慾,無汙累。’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注曰:【禳,猶祈禳而去之也。非至於無,抑惡至於無,損過可以無禳爾。】

王氏曰:‘心欲安靜,當可戒其非為;身若無過,必以斷除其惡。非理不行,非善不為;不行非理,不為惡事,自然無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汙。

注曰︰【色敗精,精耗則害神;酒敗神,神傷則害精。】

王氏曰:‘酒能亂性,色能敗身。性亂,思慮不明;神損,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後無昏聾之過。’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注曰︰【於跡無嫌,於心無疑,事乃不誤爾。】

王氏曰:‘知人所嫌,遠者無危,識人所疑,避者無害,韓信不遠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遠,必招禍患,為人要省嫌疑道理。’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注曰︰【有聖賢之質,而不廣之以學問,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須廣覽經書;通曉疑難,當以遵師禮問。若能講明經書,通曉疑難,自然心明智廣。’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諸事休誇說,行將出來,人自知道。若是先說卻不能行,此謂言行不相顧也。聰明之人,若有涵養,簡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注曰︰【管仲之計,可謂能九合諸侯矣,而窮於王道;商鞅之計,可謂能強國矣,而窮於仁義;弘羊之計,可謂能聚財矣,而窮於養民;凡有窮者,俱非計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謹身不遭禍患,必無虛謬。恭、儉、謹、約四件若能謹守、依行,可以保守終身無患。

所以,智謀深廣,立事成功;德高遠慮,必無禍患。人若深謀遠慮,所以事理皆合於道;隨機應變,無有窮盡。’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注曰︰【聞譽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師友長其智。有仁義、德行賢人,常要親近正直、忠誠,多行敬愛;若有差錯,必然勸諫、提說此;結交必擇良友,若遇患難,遞相扶持。’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注曰︰【極高明而道中庸,聖賢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聖人之所獨;中庸者,眾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親近忠正之人,學問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講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後人,止惡行善之法。’

任材使能,所以濟物。

注曰︰【應變之謂材,可用之謂能。

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術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無不辦;委使賢能,功無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濟時利務。如:漢高祖用張良陳平之計,韓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漢天下。’

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注曰︰【讒言惡行,亂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當道,逞兇惡而強為;讒佞居官,仗勢力以專權,逞兇惡而強為;不用忠良,其邦昏亂。仗勢力專權,輕滅賢士,家國危亡;若能儔絕邪惡之徒,遠去奸讒小輩,自然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注曰︰【因古人之跡,推古人之心,以驗方今之事,豈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無道而喪國,高祖寬洪,施仁德以興邦。古時聖君賢相,宜正心修身,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時君臣,若學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將眼前公事,比並古時之理,推求成敗之由,必無惑亂。’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注曰︰【執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長短盡在是矣。倉卒事物之來,而應之無窮者,揆度有數也。】

王氏曰:‘料事於未行之先,應機於倉卒之際,先能料量眼前時務,後有定度所行事體。凡百事務,要先算計,料量已定,然後卻行,臨時必無差錯。’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注曰︰【有正、有變、有權、有經。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則變而歸之於正也;方其經,有所不能用,則權而歸之於經也。】

王氏曰:‘施設賞罰,在一時之權變;辨別善惡,出一時之聰明。有謀智、權變之人,必能體察善惡,別辨是非。從權行政,通機達變,便可解人所結冤仇。’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注曰︰【君子語默以時,出處以道;括囊而不見其美,順會而不發其機,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禍之門,舌乃斬身之刀;若能藏舌緘口,必無傷身之禍患。為官長之人,不合說的卻說,招惹怪責;合說不說,挫了機會。慎理而行,必無災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注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搖;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撓。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

立功莫如有守,保終莫如無過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當要直言、苦諫;國若昏亂,以道攝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紀綱;紀綱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國,下能恤軍、愛民。心無私徇,事理分明,人若處心公正,能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誠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復禮,養德之先。為官掌法之時,慮國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懷奉政謹慎之心,居安慮危,得寵思辱,便是保終無禍患。’

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離道德。】

王氏曰:‘君子以德為本,聖人以道為宗。此章之內,論說務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注曰︰【謀之慾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於心;禮、義、廉、恥用於外;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為殷朝大相,受先帝遺詔,輔佐幼主太甲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臨朝攝政,將太甲放之桐宮三載,修德行政,改悔舊過;伊尹集眾大臣,復立太甲為君,乃行仁道。以此盡忠行政賢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誠正心,立國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聖明,難以正國、安民。臣無善策、良謀,不能立功行政。齊家、治國無謀不成。攻城破敵,有謀必勝,必有機變。臨事謀設,若有機變、謀略,可以為師長。’

安莫安於忍辱。

注曰:【至道曠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寬,難容於眾;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齊家,其間能忍、能耐,和美六親;治國時分,能忍、能耐,上下無怨相。如能忍廉頗之辱,得全賢義之名。呂布不捨侯成之怨,後有喪國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先莫先於修德。

注曰︰【外以成物,內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齊家治國,必先修養德行。盡忠行孝,遵仁守義,擇善從公,此是德行賢人。’

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

注曰︰【無所不通之謂神。人之神與天地參,而不能神於天地者,以其不至誠也。】

王氏曰:‘疏遠奸邪,勿為惡事;親近忠良,擇善而行。子胥治國,惟善為寶;東平王治家,為善最樂。心若公正,身不行惡;人能去惡從善,永遠無害終身之樂。

複次,志誠於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誠於君王,當以竭力盡忠。志誠於父母,朝暮謹身行孝;志誠於朋友,必須謙讓。如此志誠,自然心合神明。’

明莫明於體物。

注曰︰【《記》雲︰“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如是,則萬物之來,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為惡在於心,意識是明,非出乎聰明。賢能之人,先可照鑑自己心上是非、善惡。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惡明白,然後可以體察、辨明世間成敗、興衰之道理。

複次,謹身節用,常足有餘;所有衣、食,量家之有、無,隨豐儉用。若能守分,不貪、不奪,自然身清名潔。’

吉莫吉於知足。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圖者,必傷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禍患。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若知足,有吉慶之福,無兇憂之禍。’

苦莫苦於多願。

注曰︰【聖人之道,泊然無慾。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系,未嘗有願也。

古之多願者,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疆;功則願高,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豔;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

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至於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

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

王氏曰:‘心所貪愛,不得其物;意在所謀,不遂其願。二件不能稱意,自苦於心。’

悲莫悲於精散。

注曰︰【道之所生之謂一,純一之謂精,精之所發之謂神。其潛於無也,則無生無死,無先無後,無陰無陽,無動無靜。

其舍於神也,則為明、為哲、為智、為識。血氣之品,無不稟受。正用之,則聚而不散;邪用之,則散而不聚。

目淫於色,則精散於色矣;耳淫於聲,則精散於聲矣。口淫於味,則精散於味矣;鼻淫於臭,則精散於臭矣。散之不已,豈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亂,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亂,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憂悲災患自然而生。’

病莫病於無常。

注曰:【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無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萬物有成敗之理,人生有興衰之數;若不隨時保養,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當有死。天理迴圈,世間萬物豈能免於無常?’

短莫短於苟得。

注曰︰【以不義得之,必以不義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長也。】

王氏曰:‘貧賤人之所嫌,富貴人之所好。賢人君子不取非義之財,不為非理之事;強取不義之財,安身養命豈能長久?!’

幽莫幽於貪鄙。(嗇於財曰貪鄙。如虞受晉璧,乘蜀納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注曰︰【以身豶物,闇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黃金,人之所重;世間萬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勢,心生貪愛,利己損人,巧計狂圖,是為幽暗。’

孤莫孤於自恃。

注曰︰【桀紂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項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載、盧杞,自恃其狡。

自恃,則氣驕於外而善不入耳;不聞善則孤而無助,及其敗,天下爭從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已能,不為善政,良言傍若無知,所行恣情縱意,倚著些小聰明,終無德行,必是傲慢於人。人說好言,執蔽不肯聽從;好言語不聽,好事不為,雖有千金、萬眾,不能信用,則如獨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殘自恃。’

危莫危於任疑。

注曰︰【漢疑韓信而任之,而信幾叛;唐疑李懷光而任之,而懷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於下,必無重用之心;下懼於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當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業難成,猶有危亡之患。’

敗莫敗於多私。

注曰︰【賞不以功,罰不以罪;喜佞惡直,黨親遠疏;小則結匹夫之怨,大則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敗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貪愛不義之財;欺公枉法,私求財利。後有累巳、敗身之禍。’

遵義章第五

注曰︰【遵而行之者,義也。】

王氏曰:‘遵者,依奉也。義者,宜也。此章之內,發明施仁、行義,賞善、罰惡,立事、成功道理。’

以明示下者暗。

注曰︰【聖賢之道,內明外晦。惟,不足於明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

王氏曰:‘才學雖高,不能修於德行;逞己聰明,恣意行於奸狡,能責人之小過,不改自己之狂為,豈不暗者哉?!’

有過不知者蔽。

注曰:【聖人無過可知;賢人之過,造形而悟;有過不知,其愚蔽甚矣!】

王氏曰:‘不行仁義,及為邪惡之非;身有大過,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煬帝不仁無道,殺壞忠良,苦害萬民為是,執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亂,身喪國亡之患。’

迷而不返者惑。

注曰︰【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無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雖明,雲霧遮而不見;君子雖賢,物慾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無所知。若不點檢自己所行之善惡,鑑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亂、迷惑。’

以言取怨者禍。

注曰:【行而言之,則機在我,而禍在人;言而不行,則機在人,而禍在我。】

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職居官位,名正言順。合諫不諫,合說不說,難以成功。若事不幹己,別人善惡休議論;不合說,若強說,招惹怨怪,必傷其身。’

令與心乖者廢。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領眾,治國安民,施設威權,出一時之號令。口出之言,心不隨行,人不委信,難成大事,後必廢亡。’

後令繆前者毀。

注曰︰【號令不一,心無信而事譭棄矣!】

王氏曰:‘號令行於威權,賞罰明於功罪,號令既定,眾皆信懼,賞罰從公,無不悅服。所行號令,前後不一,自相違毀,人不聽信,功業難成。’

怒而無威者犯。

注曰:【文王不大聲以色,四國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於呋鉞。】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無私,事不輕為,其為難犯。為官之人,掌管法度、綱紀,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無主宰;威權不立,人無懼怕之心,雖怒無威,終須違犯。’

好眾辱人者殃。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於有過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雖忠直傷人主,怨事不幹己,多管有怪;不幹自己勾當,他人閒事休管。逞著聰明,口能舌辯,倫人善惡,說人過失,揭人短處,對眾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傷人之禍殃。’

戮辱所任者危。

注曰︰【人之雲亡,危亦隨之。】

王氏曰:‘人有大過,加以重刑;後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責罰之後,若再委用,心生疑懼。如韓信有十件大功,漢王封為齊王,信懷憂懼,身不自安;心有異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謀,危於信矣。’

慢其所敬者兇。

注曰︰【以長幼而言,則齒也;以朝廷而言,則爵也;以賢愚而言,則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則齒也、爵也,內敬則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慶,常行敬重之禮;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後,必有疑怪之心。聰明之人,見怠慢模樣,疑怪動靜,便可迴避,免遭兇險之禍。’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注曰:【讒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過而諫之。讒者合意多悅,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殺而吳亡;屈原放,而楚滅是也。】

王氏曰:‘賞罰不分功罪,用人不擇賢愚;相會其間,雖有恭敬模樣,終無內敬之心。私意於人,必起離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難成就。

親近奸邪,其國昏亂;遠離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納子妻無祥公主為後,不聽上大夫伍奢苦諫,縱意狂為。親近奸邪,疏遠忠良,必有喪國、亡家之患。’

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

注曰︰【如太平公主,韋庶人之禍是也。】

王氏曰:‘重色輕賢,必有傷危之患;好奢縱慾,難免敗亡之亂。如紂王寵妲巳,不重忠良,苦虐(雪楷義)萬民。賢臣比干、箕子、微子,數次苦諫不肯;聽信怪恨諫說,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為奴,微子佯狂於市。損害忠良,疏遠賢相,為事昏迷不改,致使國亡。

后妃之親,不可加於權勢;內外相連,不行公正。如漢平帝,權勢歸於王莽,國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勢挾權,謀害忠良,殺君篡位。侵奪天下、此為女謁公行者,招禍亂之患。’

私人以官者浮。

注曰︰【淺浮者,不足以勝名器,如牛仙客為宰相之類是也。】

王氏曰:‘心裡愛喜的人,多賞則物不可任;於官位委用之時,誤國廢事,虛浮不重,事業難成。’

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注曰︰【陸贄曰︰“名近於虛,於教為重;利近於實,於義為輕。”然則,實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實。名實相資,則不耗匱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強勝之名;輕欺於人,必受兇危之害。心量不寬,事業難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賢能,倚自強能之勢,嬴了漢王七十二陣,後中韓信埋伏之計,敗於九里山前,喪於烏江岸上。此是強勢相爭,凌下取勝,返受侵奪之患。

心實奸狡,假仁義而取虛名;內務貪饕,外恭勤而惑於眾。朦朧上下,釣譽沽名;雖有名、祿,不能久遠;名不勝實,後必敗亡。’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注曰︰【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自厚者,自滿也。非仲尼所謂:“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則人才將棄廢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財利己用;疏慢賢能,不任忠良,事豈能行?如呂布受困於下邳,謀將陳宮諫曰︰“外有大兵,內無糧草;黃河泛漲,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呂布言曰︰“吾馬力負千斤過水如過平 地,與妻貂蟬同騎渡河有何憂哉?”側有手將侯成聽言之後,盜呂布馬投於關公軍士,皆散呂布被曹操所擒斬於白門。此是隻顧自己,不顧眾人,不能成功,後有喪國,敗身之患。

功歸自己,罪責他人;上無公正之明,下無信、懼之意。贊己不能為能,毀人之善為不善。功歸自己,眾不能治;罪責於人,事業難成。’

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諛並進,私豶並行。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曾立功業,委之重權;勿以責於小過,恐有惟失;撫之以政,切莫棄於大功,以小棄大。否則,驗功恕過,則可求其小過而棄大功,人心不服,必損其身。

君以名祿進其人,臣以忠正報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誠者,不賜其祿;恩德愛於外權,怨結於內;群下心離,必然敗亂。’

既用不任者疏。

注曰︰【用賢不任,則失士心。此管仲所謂:“害霸也。”】

王氏曰:‘用人輔國行政,必與賞罰、威權;有職無權,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難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進,自然上下相疏。’

行賞吝色者沮。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項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曰:‘嘉言美色,撫感其勞;高名重爵,勸賞其功。賞人其間,口無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終無喜樂之心,必起怨離之志。’

多許少與者怨。

注曰︰【失其本望。】

王氏曰:‘心不誠實,人無敬信之意;言語虛詐,必招怪恨之怨。歡喜其間,多許人之財物,後悔慳吝;卻行少與,返招怪恨;再後言語,人不聽信。’

釋既迎而拒者乖。

注曰:【劉璋迎劉備而反拒之是也。】

薄施厚望者不報。

注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覆之、載之,含之、育之,豈責其報也。】

王氏曰:‘恩未結於人心,財利不散於眾。雖有所賜,微少、輕薄,不能厚恩、深惠,人無報效之心。’

貴而忘賤者不久。

注曰︰【道足於己者,貴賤不足以為榮辱;貴亦固有,賤亦固有。惟小人驟而處貴則忘其賤,此所以不久也。】

王氏曰:‘身居富貴之地,恣逞驕傲狂心;忘其貧賤之時,專享目前之貴。心生驕奢,忘於艱難,豈能長久!?’

念舊而棄新功者兇。

注曰︰【切齒於睚眥之怨,眷眷於一飯之恩者,匹夫之量。有志於天下者,雖仇必用,以其才也;雖怨必錄,以其功也。漢高祖侯雍齒,錄功也;唐太宗相魏鄭公(徵),用才也。】

王氏曰:‘賞功行政,雖仇必用;罰罪施刑,雖親不赦。如齊桓公用管仲,棄舊仇,而重其才;唐太宗相魏徵,舍前恨,而用其能;舊有小過,新立大功。因恨不錄者兇。’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用人者不畜。

注曰︰【曹操疆用關羽,而終歸劉備,此不畜也。】

王氏曰:‘官選賢能之士,竭力治國安民;重委奸邪,不能奉公行政。中正者,無官其邦;昏亂、讒佞者當權,其國危亡。

賢能不遇其時,豈就虛名?雖領其職位,不謀其政。如曹操愛關公之能,官封壽亭侯,賞以重祿;終心不服,後歸先主。’

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

注曰︰【有以德強者,有以人強者,有以勢強者,有以兵強者。

堯舜有德而強,桀紂無德而弱;湯武得人而強,幽厲失人而弱。周得諸侯之勢而強,失諸侯之勢而弱;唐得府兵而強,失府兵而弱。

其於人也,善為強,惡為弱;其於身也,性為強,情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紀綱者,不在官之大小,處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為洛縣令,湖陽公主家奴,殺人不顧性命,苦諫君主,好名至今傳說。若是不問賢愚,專擇官大小,何以治亂、民安!

輕欺賢人,必無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豈盡其才智?漢王得張良陳平者強,霸王失良平者弱。’

決策於不仁者險。

注曰︰【不仁之人,幸災樂禍。】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無遠見;高明若與共謀,必有危亡之險。如唐明皇不用張九齡為相,命楊國忠、李林甫當國。有賢良好人,不肯舉薦,恐攙了他權位;用奸讒歹人為心腹耳目,內外成黨,閉塞上下,以致祿山作亂,明皇失國,奔於西蜀,國忠死於馬嵬坡下。此是決策不仁者,必有兇險之禍。’

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斂之國,其財必削。”】

王氏曰:‘機若不密,其禍先發;謀事不成,後生兇患。機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訊息,返受災殃,必有敗亡之患。

秋租、夏稅,自有定例;廢用浩大,常是不足。多斂民財,重徵賦稅;必損於民。民為國之根本,本若堅固,其國安寧;百姓失其種養,必有雕殘之禍。’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

注曰︰【遊士鼓其頰舌,惟幸煙塵之會;戰士奮其死力,專扞強場之虞。富彼貧此,兵勢衰矣!】

王氏曰:‘遊說之士,以喉舌而進其身,官高祿重,必富於家;征戰之人,舍性命而立其功,名微俸薄,祿難贍其親。若不存恤戰士,重賞三軍,軍勢必衰,後無死戰勇敢之士。’

貨賂公行者昧。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王氏曰:‘恩惠無施,仗威權侵吞民利;善政不行,倚勢力私事公為。欺詐百姓,變是為非;強取民財,返惡為善。若用貪饕掌國事,必然昏昧法度,廢亂紀綱。’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注曰︰【暴則生怨。】

王氏曰:‘聞有賢善好人,略時間歡喜;若見忠正才能,暫時敬愛;其有受賢之虛名,而無用人之誠實。施謀善策,不肯依隨;忠直良言,不肯聽從。然有才能,如無一般;不用善人,必不能為善。

齊之以德,廣施恩惠;能安其人,行之以政。心量寬大,必容於眾;少有過失,常記於心;逞一時之怒性,重責於人,必生怨恨之心。’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注曰︰【濁,溷也。】

王氏曰:‘疑而見用懷其懼,而失其善;用而不信竭其力,而盡其誠。既疑休用,既用休疑;疑而重用,必懷憂懼,事不能行。用而不疑,秉公從政,立事成功。’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注曰︰【“刑者,原於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輔德,而非專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王氏曰:‘教以德義,能安於眾;齊以刑罰,必散其民。若將禮、義、廉、恥,化以孝、悌、忠、信,使民自然歸集。官無公正之心,吏行貪饕;僥倖戶役,頻繁聚斂百姓;不行仁道,專以嚴刑,必然逃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

注曰:【人心不服則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賞分輕重;事明理順,人無不伏。蓋功德乃人臣之善惡;賞罰,是國家之紀綱。若小功不賜賞,無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廣,以禮寬恕於人;德尊仁厚,仗義施恩於眾人。有小怨不能忍,舍專欲報恨,返招其禍。如張飛心急性燥,人有小過,必以重罰,後被帳下所刺,便是小怨不捨,則大怨必生之患。

賞輕生恨,罰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賞則輕微,人必生怨。罪輕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賞罰不明,國之大病;人離必叛,後必滅亡。’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施恩以勸善人,設刑以禁惡黨。私賞無功,多人不忿;刑罰無罪,眾士離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注曰︰【有吾之有,則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聽讒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讎,不亡國者,鮮矣!

若能謹守,必無疏失之患;巧計狂徒,後有敗壞之殃。如智伯不仁,內起貪饕、奪地之志生,奸絞侮韓魏之君,卻被韓魏與趙襄子暗合,返攻殺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貪人之有,返招敗亡之禍。’

安禮章第六

注曰:【安而履之為禮。】

王氏曰:‘安者,定也。禮者,人之大體也。’此章之內,所明承上接下,以顯尊卑之道理。

釋評:順天而行也罷,招纜英雄也罷,加強道德修養、文明建設也罷,都要必須有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春秋無義戰’,‘禮崩樂壞’,弒君殺父八十八起、、、、此無他,皆因社會環境之動盪不安。於是政體之建設,君臣之大義,政策法規之完善,就成了一切的關鍵。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豫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注曰︰【善積則致於福,惡積則致於禍;無善無惡,則亦無禍無福矣。】

王氏曰:‘君不念舊惡。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懷恨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怪怨之過。

人無遠見之明,必有近憂之事。凡事必先計較、謀算必勝,然後可行。若不料量,臨時無備,倉卒難成。不見利害,事不先謀,返招禍患。

人行善政,增長福德;若為惡事,必招禍患。’

飢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注曰:【唐堯之節儉,李悝(克)之盡地利,越王勾踐之十年生聚,漢之平準,皆所以迎來之術也。】

王氏曰:‘懶惰耕種之家,必受其飢;不勤養織之人,必有其寒。種田、養蠶,皆在於春;春不種養,秋無所收,必有飢寒之患。

國有善人,則安;朝失賢士,則危。韓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謀,霸王不用,皆歸漢王;拜韓信為將,英布、彭越為王;運智施謀,滅強秦,而誅暴楚;討逆招降,以安天下。漢得人,成大功;楚失賢,而喪國。

富起於勤儉,時未至,而可預辦。謹身節用,營運生財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貧生於怠惰,好奢縱慾,不務其本,家道必貧,失其時也。’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

注曰:【躁靜無常,喜怒不節;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無誠信;心不忠正,賞罰不明。所行無定準之法,語言無忠信之誠。人生疑怨,事業難成。’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注曰:【輕上無禮,侮下無恩。】

王氏曰:‘承應君王,當志誠恭敬;若生輕慢,必受其責。安撫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於人,必招其怨。輕篾於上,自得其罪;欺罔於人,必不相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注曰:【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發矇耳。】

王氏曰:‘君不聖明,禮衰、法亂;臣不匡政,其國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無謹懼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禮,邊起輕慢之心。近不奉王命,遠不尊朝廷;君上者,須要知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為昏暗;己若誠信,必不疑於賢人,是為聰明。’

枉士無正友。

注曰:【李逢吉之友,則“八關”、“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諂曲、奸邪之人,必無志誠之友。’

曲上無直下。

注曰:‘元帝之臣則弘恭、石顯是也。’

王氏曰:‘不仁無道之君,下無直諫之士。士無良友,不能立身;君無賢相,必遭危亡。’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注曰:【非無賢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讒人當權,恃奸邪櫬害忠良,其國必危。君子在野,無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賢明之士,輔君行政,豈有危亡之患?縱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難以匡政、直言。君不聖明,其政必亂。’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注曰:【人不能自愛,待賢而愛之;人不能自養,待賢而養之。】

王氏曰:‘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如周公攝正輔佐成王,或梳頭、吃飯其間,聞有賓至,三遍握髮,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國家大事,如周公憂國、愛賢,好名至今傳說。

聚人必須恩義,養賢必以重祿;恩義聚人,遇危難捨命相報。重祿養賢,輒國事必行中正。如孟嘗君養三千客,內有雞鳴狗盜者,皆恭養、敬重。於他後遇患難,豬盜秦國孤裘,雞鳴函谷關下,身得免難,還於本國。孟嘗君能養賢,至今傳說。’

國將霸者士皆歸。

注曰:【趙殺鳴犢,故夫子臨河而返。】

邦將亡者賢先避。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魯是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淺則無道德;國之淺則無忠賢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長萬物;溝渠淺窄,難以遊於鯨鰲。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豈肯盡心於朝。

高鳥相林而棲,避害求安;賢臣擇主而佐,立事成名。樹無枝葉,大鳥難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寬,仁義不廣,智謀之人,必不相助。’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注曰:【此二者,明過高、過滿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嶮,根不堅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無賢相助,後有敗國、亡身之患。

池塘淺小,必無江海之量;溝渠窄狹,不能容於眾流。君王治國心量不寬,恩德不廣,難以成立大事。’

棄玉取石者盲。

注曰:【有目與無目同。】

王氏曰:‘雖有重寶之心,不能分揀玉石;然有用人之志,無智別辨賢愚。商人探寶,棄美玉而取頑石,空廢其力,不富於家。君王求士,遠賢良而用讒佞;枉費其祿,不利於國。賢愚不辨,玉石不分;雖然有眼,則如盲暗。’

羊質虎皮者柔。

注曰:【有表無裡,與無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蟲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遇草卻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於民;見利卻貪,雖妝君子模樣,不改小人非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貪其利,廢亂官府之法,識破所行譎詐,返受其殃,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衣不舉領者倒。

注曰:【當上而下。】

王氏曰:‘衣無領袖,舉不能齊;國無紀綱,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領袖,倒亂難穿;君王不任大臣,紀綱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國安民?’

走不視地者顛。

注曰:【當下而上。】

王氏曰:‘舉步先觀其地,為事先詳其理。行走之時,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難行;處事不料理上順與不順,事之合與不合;逞自恃之性而為,必有差錯之過。’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注曰:【才不勝任謂之弱。】

王氏曰:‘屋無堅柱,房宇歪斜;朝無賢相,其國危亡。樑柱朽爛,房屋崩倒;賢臣疏遠,家國頃亂。’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注曰:【夫沖和之氣,生於足,而流於四肢,而心為之君,氣和則天君樂,氣乖則天君傷矣。】

王氏曰:‘寒食之災皆起於下。若人足冷,必傷於心;心傷於寒,後有喪身之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安樂,各居本業,國無危困之難。差役頻繁,民失其所;人生怨離之心,必傷其國。

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民先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齒富庶,人民康樂;而國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將崩倒,根不堅固;國將衰敗,民必先弊,國隨以亡。’

根枯枝朽,民困國殘。

注曰:【長城之役興,而秦國殘矣!汴渠之役興,而隋國殘矣!】

王氏曰:‘樹榮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業,其國必正。土淺根爛,枝葉必枯。民役頻繁,百姓生怨。種養失時,經營失利,不問收與不收,威勢相逼徵;要似如此行,必損百姓,定有雕殘之患。’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注曰:【漢武欲為秦皇之事,幾至於傾;而能有終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紂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漢以閹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車傾倒,後車改轍;若不擇路而行,亦有傾覆之患。如吳王夫差寵西施、子胥諫不聽,自刎於姑蘇臺下。子胥死後,越王興兵破了,吳國自平吳之後,迷於聲色,不治國事;范蠡歸湖,文種見殺。越國無賢,卻被齊國所滅。與覆車同往,與亡國同事,必有傾覆之患。’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注曰:【已生者,見而去之也;將生者,慎而消之也。惡其跡者,急履而惡鏱,不若廢履而無行。妄動而惡知,不若絀動而無為。】

王氏曰:‘聖德明君,賢能之相,治國有道,天下安寧。昏亂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尋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惡誠恐敗了家國,速即宜先慎避。’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

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歸之;無道者,畏禍愈甚,而禍愈攻之。豈有神聖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寵思辱,必無傷身之患;居安慮危,豈有累巳之災。恐家國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遠邪惡之徒,正法治亂,其國必存。

行善者,無行於巳;為惡者,必傷其身。正心修身,誠信養德,謂之有道,萬事吉昌。

心無善政,身行其惡;不近忠良,親讒喜佞,謂之無道,必有兇危之患。

為善從政,自然吉慶;為非行惡,必有危亡。禍福無門,人自所召;非為神聖所降,皆在人之善惡。’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王氏曰:‘行善從政,必無惡事所侵;遠慮深謀,豈有憂心之患。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兇險之患。凡百事務思慮、遠行,無惡親近於身。

心意契合,然與共謀;志氣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劉先主與關羽、張飛;心契相同,拒吳、敵魏,有定天下之心;漢滅三分,後為蜀川之主。’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注曰:【舜有八元、八凱。湯則伊尹。孔子則顏回是也。

文王之閎、散,微子之父師、少師,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鮑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進賢相懷憂,讒佞當權,忠臣死諫。如衛靈公失政,其國昏亂,不納蘧伯玉苦諫,聽信彌子瑕讒言,伯玉退隱閒居。子瑕得寵於朝上大夫,史魚見子瑕讒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進。君不從其諫,事不行其政,氣病歸家,遺子有言:“吾死之後,可將屍於偏舍,靈公若至,必問其故,你可拜奏其言。”靈公果至,問何故停屍於此?其子奏曰: “先人遺言:見賢而不能進,如讒而不能退,何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喪禮!”靈公聞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憂,舉善薦賢,匡君正國之道。’

同惡相黨。

注曰:【商紂之臣億萬,盜蹠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漢獻帝昏懦,十常侍弄權,閉塞上下,以奸邪為心腹,用兇惡為朋黨。不用賢臣,謀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並起。曹操奸雄董卓謀亂,後終敗亡。此是同惡為黨,昏亂家國,喪亡天下。’

同愛相求。

注曰:【愛利,則聚斂之臣求之;愛武,則談兵之士求之。愛勇,則樂傷之士求之;愛仙,則方術之士求之;愛符瑞,則矯誣之士求之。凡有愛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賢,築黃金臺,招聚英豪,用樂毅保全其國;隋煬帝愛色,建摘星樓寵蕭妃,而喪其身。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信用忠良,國必有治;親近讒佞,敗國亡身。此是同愛相求,行善為惡,成敗必然之道。’

同美相妒。

注曰:【女則武后、韋庶人、蕭良娣是也。男則趙高、李斯是也。】

同智相謀。

注曰:【劉備、曹操、翟讓、李密是也。】

同貴相害。

注曰:【勢相軋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綱,心志不和,遞相謀害。’

同利相忌。

注曰:【害相刑也。】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

注曰:【五行、五氣、五聲散於萬物,自然相感應。】

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

注曰:【六國合縱而拒秦,諸葛通吳以敵魏。非有仁義存焉,特同難耳。】

王氏曰:‘聖德明君,必用賢能良相;無道之主,親近諂佞讒臣;楚平王無道,信聽費無忌,家國危亂。唐太宗聖明,喜聞魏徵直諫,國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國無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強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國;六國合兵,以拒強秦;暴魏仗其奸雄,而並吳蜀,吳蜀同謀,以敵暴魏。此是同難相濟,遞互相應之道。’

同道相成。

注曰:【漢承秦後,海內凋敝,蕭何以清靜涵養之。何將亡,念諸將俱喜功好動,不足以知治道。時,曹參在齊,嘗治蓋公、黃老之術,不務生事,故引參以代相。】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國。蕭何相漢鎮國,家給饋餉,使糧道不絕,漢之傑也。臥病將亡,漢帝親至病所,問卿亡之後誰可為相?蕭何曰:“諸將喜功好勳俱不可,惟曹參一人而可。”蕭何死後,惠皇拜曹參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輔君行政之道。’

同藝相窺。

注曰:【李鎰之賊扁鵲,逢蒙之惡后羿是也。規者,非之也。】

王氏曰:‘同於藝業者,相觀其好歹;共於巧工者,以爭其高低。巧業相同,彼我不伏,以相爭勝。’

同巧相勝。(勝,不相下也,不相讓也。)

注曰:【公輸子九攻,墨子九拒是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預知。智者,知其如此,順理則行之,逆理則違之。】

王氏曰:‘齊家治國之理,綱常禮樂之道,可於賢明之前請問其禮;聽問之後,常記於心,思慮而行。離道者非聖,違理者不賢。’

釋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化人者順。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教之逆者也。“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慾,而民自樸。”化之順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寬,見責人之小過;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

誠心養道,正己修德。然後可以教人為善,自然理順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注曰:【天地之道,簡易而已;聖人之道,簡易而已。

順日月,而晝夜之;順陰陽,而生殺之;順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簡易也。

順夷狄而外之,順中國而內之;順君子而爵之,順小人而役之;順善惡而賞罰之。順九土之宜,而賦斂之;順人倫,而序之;此聖人之簡易也。

夫烏獲非不力也,執牛之尾而使之卻行,則終日不能步尋丈;及以環桑之枝貫其鼻,三尺之繩縻其頸,童子服之,風於大澤,無所不至者,蓋其勢順也。】

王氏曰:‘治國安民,理順則易行;掌法從權,事逆則難就。理事順便,處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則一。】

王氏曰:‘詳明時務得失,當隱則隱;體察事理逆順,可行則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數審成敗,能識進退之機;從理為政,身無禍患。體學賢明,保終吉矣。’
通過奇門遁甲,透視你的人生問題,指導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 奇門十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