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換氣的規律
在《黃帝內經靈樞和素問》一書中,陰陽氣太乙的執行,形成了一個五運六氣的運轉,而使世界的萬物皆由之,而使人的命也懸在天地中,所以書上說;天和地是萬物的上邊和下邊,也就是上邊有甲,陽氣,下邊有個己,陰氣。甲己合、為陰陽氣合在一起,統著別的四運六氣走著,左邊是太一行的陽路,右邊為太一走的陰道。陰陽氣太一升騰在甲己間、乙庚間、丙辛間、丁壬間、戊癸間都同理。水火只是陰陽的一個像徵,金木是太一從秋走到春,從春走到秋的一個表現,一物的初終,柔變成剛或剛變為柔的一個過程,叫神氣轉而不回,回來的氣不是轉回來的氣。順司氣時而遞遷,春夏秋冬一個季節一個季節的挨著走,夏季下雪,冬天的大熱,那是陰陽的交戦,並不是季節的反回,道全在於太一的行走。然,太乙從那裡開始,又在哪停下,如升降不前,氣交有變,這就涉及到怎樣定、怎樣看太一的問題。也就是欲知天地的陰陽五步一右遷,六期而環會,要從正月朔日平旦開始。
這正月朔日平旦何也,它是世間人們讀不懂黃帝內經的一個大門檻。也就是在《天元紀大論》說的;少陰所謂標,厥陰所謂終也。是告訴我們要從少陰開始,到厥陰是終點,古人說的太玄妙了,這是說萬年曆中的二十四節氣的節氣和中氣。說推天地氣,太一、到節氣和不到節氣,聯在了一起。正月不是一月,是正好這個月的開始,正好到這個日子。正好這個月的開始不是初一、初二或初三。一個月中,有一個節氣,一箇中氣,一氣15天,一十五天又分三侯氣,叫上侯,中侯,下侯,每侯有五天。每一個節氣開始的那一天,也是第一侯氣的第一日,叫太一至,而節氣也到。這個日氣就用甲子、或甲午、或己卯、或己酉來表示,子、午、卯、酉日才是正好月的開始。如果子午卯酉日排在前,節氣在後,叫節氣的超氣,叫節氣不到氣先來,叫月正好開始。如果子午卯酉日在節氣後,節氣先出現,叫節氣的接氣,叫節氣到而節氣還沒來,這時的子午卯酉日,才是月正好開始的時間。但是,《陰陽曆》規定,超氣不能超過九天,接氣也不能拖過五日,遁甲學中叫;超不過九,接不過五。所以超氣、正好的氣、接氣,才是一個月正好開始的時間。開啟萬年曆一目而見。超氣超過了頭還要置閏,就這樣把節氣和天干地支,兩個驢唇不對馬嘴的事,透過侯氣聯在了一起。自古之今,週而復始的延用到今天,以後還必須這樣用下去。高,就是高。
朔日;也不是今人說的上弦月、下弦月之意,只是用月缺,月圓來說明從上候的氣到末侯的氣,在15天之內,標氣到本氣的一個開始過程,氣由少而多。而由本氣到標氣的一個過程,是由至而不至,到時至氣至的一個過程。
這平旦也正是朔日陰陽析開最佳時辰,在丑時末到整個寅時8刻20分的全過程,也就是陰陽還為一個整體、為、太極、太素、太樸、太初、太始的玄妙描述。什麼宇宙大爆炸之說,我們的祖先並不這么說。也就是把黑白分開,陰陽分開的時間,叫天地初分之時、叫自從盤古起希夷、叫陰陽析位之際,陰陽分為五合之氣,即甲己溼氣、乙庚燥氣、丙辛寒氣、丁壬風氣、戊癸火氣,把這五氣,在平旦分佈於五方,散居在這十天干上,成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這叫辯別了陰陽,分開了陰陽。

乙庚合為一條白色的燥的炁帶,
丙辛合為一條黑色的寒的炁帶,
丁壬合為一條青色的溫的炁帶,
戊癸合為一條紅色的熱火炁帶。就像人出生時那條炁帶一樣,聖人自古就寫在了陰陽大法上,叫天道,也叫天理。推其天地,詳乎太一,就必須由寅初、寅中、寅末定氣開始。陰陽氣太乙一日一夜行,水下一刻在太陽,就從寅初水下一刻開始。
所以有萬年曆就可知,每五日,氣開始於少陰,終於厥陰了。
只知道超接理論在奇門遁甲中有運用原來也是五運六氣的核心看來超接是個通用法則普遍規律
通過奇門遁甲,透視你的人生問題,指導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 奇門十年運